渤海之滨 文化圣殿
——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海洋文化”侧记
2014年,对于走过半个多世纪光辉历程的寿光一中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一棵名动齐鲁、声振全国的教育大树在寿北,在黄蓝交接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寿光一中羊口校区(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应运而生。
这是一所现代化教育殿堂:多媒体教室、报告厅、微机室、录播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各项功能先进的教学用房一应俱全;风雨操场、塑胶跑道、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各类运动器材,极大满足了学生体育课及课外活动需求。此外,所有教室、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都装有空调、电扇、暖气,学生餐厅可容纳近2500人就餐。
自寿光一中羊口校区(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成立以来,坚持特色办校、“文化立校”,“海洋文化”在全校渐成风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寿光一中羊口校区(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地处山东半岛黄蓝交叠核心区域的滨海(羊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其地处渤海之滨的羊口自古以来“海洋文化”气息浓郁。所以,学校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化”,让全校师生从建校之初就浸润在博大、精深、包容、上进的海洋文化氛围里。
海洋文化之包容。名校应该是名师荟萃之地。名师是学校的名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开拓者。她有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近40名优秀教师,有从寿光市选拨出来的最顶尖骨干教师,还有寿光一中本校抽调出来的优秀教师。学校的老师来自天南海北,他们习惯不同,方言各异,却同舟共济,相互包容;他们学富五车,才大如海,在濒临渤海的这片土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阔别家乡,远离双亲,却顽强拼搏,奋进有为;在全市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是尖子生人数、重点上线人数,还是重点上线率,均位列同类学校前列。
海洋文化之胸襟。胸襟博大是一种素养,心胸宽广是一种智慧。高的素养,胸怀中国;大的智慧,放眼世界。寿光一中羊口校区从海洋文化中汲取精华,培养全校师生要具有博大的胸襟对待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风气”。老师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对待家长的批评要接受,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平和,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客观;乐观向上,奋发有为,宽容大度,诚实守信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高贵品质。
在贫瘠的寿北滩涂地,有两种植物让人折服:红柳和黄蓿菜。
红柳根株萌发力强,耐沙埋,耐风蚀,象征坚韧和顽强。黄蓿菜抗旱、抗涝、抗碱,紫红色的它象征不屈和热情。
寿光一中羊口校区(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把红柳和黄蓿菜精神引入到“海洋文化”的内涵里,进一步深化加工,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精神坐标。羊口广袤的地上生长着大量的红柳(俗称荆条),沙埋后可于根颈处萌发大量纤细的不定根,枝条亦迅速向上生长,红柳耐旱、耐热,尤对沙漠地区的干旱和高温有很强的适应力,寿命可达百年以上。学校把这种当地特有的植物本身所存有的顽强的个性引入到对学生的理念教育中来,要求学生们要发扬红柳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这样学业上方有建树。
黄蓿菜是寿北天然的“红地毯”, 又称为滩涂文化。一副紫红色的地毯覆盖着羊口滩涂的空旷,羊口周围所有的海滩,几乎无处不有它的领地。它这种“疯狂”的热情正像是拼搏的羊口人民,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笔。学校用“黄蓿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
而红柳和黄蓿精神感染下的学校领导层也从精细入手,坚持“人本化+精细化质量管理”的发展之路。提出管理无缝隙、无盲点,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德育工作制度、教育教学检查督促制度、三级督导制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处室的工作职责及流程,使学校各个部门都明确职责,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做到“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
学校制定了教学监督和奖励机制,经常对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奖惩。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每位老师都当导师带数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羊口校区老师们始终不渝的追求。羊口校区距离市区50公里,回家一趟不方便,但很多老师们自觉地放弃休息时间,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踏踏实实、不计报酬地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
秦皇拜荆、天妃护航、地母文明、圣贤崇拜……
一个个神话传说,一个个历史故事,无不透漏着羊口这所文化重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她对于寿光一中羊口校区来说,所折射出来的却是“骄傲”和“传承”。
学校配合语文教学,将历代帝王、伟人、名人的咏海诗文、诗词歌赋、对联美文,如《观沧海》《长歌行》等,渗透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提升师生的诗词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文化情操大有裨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次出巡经过一座仙岛,忽见路边长满荆条,连忙下马拜谒。众人不解,秦始皇说道:“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读书时老师惩戒我时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羊口广袤的地上生长着大量的荆条,“秦皇拜荆”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学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羊口镇航海博物馆原名天妃庙,坐落在羊口镇小清河北岸,相传清光绪年间,渔民与商贾为求海上打渔能够受到神灵保佑而建,后经反复重建至今。每年破冰时节,即正月十六,一场大规模的祭海行动成为羊口海洋文化的展映。“祭海”是每年渔民的大事,充分反映了渔民们“祈福求安”“生命至上”的愿望。学校借此文化教育功能,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珍爱生命,祈福明天,让美好的生命绽放在最美好的年华。寿光一中羊口校区的学生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深受其感染,积极乐观,开拓进取。
在羊口这座莱州湾的小城,海洋是这片土地的“母亲”。千百年来,在羊口镇这片神奇沙土之下,埋藏着珍贵的石油、丰富的卤水资源还有“煮海为盐”的古老传说。地母是大地之母,也称“后土”,起源于古代人类对土地的崇拜,也是对一个地区能孕育万物的一种资源的崇敬,更能激发学生孝老爱亲的伟大情怀。
在2012年6月召开的韩国丽水世博会上,羊口的历史人物盐圣夙沙,被山东省委、省政府作为蓝色海洋经济的科学发明家,与孔子、管子并称“山东三宝”,推向世界,使盐都在丽水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为寿光争得了荣誉。以“听圣贤故事,寻圣贤足迹,塑全新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学校每年都要开展。
正如校长所言:寿光一中羊口校区(寿光市渤海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年轻的高中,必将利用其地理优势,全力打造特色学校文化。而今,建校才近两年的学校俨然寻找到治校的文化积淀,立足海洋,扎根海洋,以”海洋文化”治校,以“海洋文化”办学,让海洋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羊口校区师生的心中。诚然,这所渤海之滨的文化圣殿也必将在寿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